首页-石城 痴砚堂
今天是 你是第 6088 访问:欢迎光临!
 

中国十大名砚之一石城砚 江西石城痴砚堂欢迎您!

详细信息
详细信息
  首页 > 详细信息
石城砚“复兴之路”上的舵手
返回  2013-05-17 11:38:58  浏览数:2379

石城砚“复兴之路”上的舵手

 

—记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会员、中国石艺美术大师江华基先生

失传古砚,神奇回生

江西石城砚石,以石中有花纹图案而著称于世,历史上也叫龙岗石砚。据清代学者曾兴仁的《砚考》一书记载:石城砚开创于北宋。但随着岁月的变迁,石城砚到清代便开始失传,至今已沉睡数百年之久。1991年9月27日由石城县志办朱祖振、黄文宗重新发现龙岗砚石旧址。

江华基于1992年2月6日(年初三)去龙岗拜年,听说发现砚石,年初六即与小弟邓华云到山上、水坑撬砚石十余块,带回试制。从此走上石城砚的开拓研制之路。提起石城砚的恢复、挖掘工作,我们不能不提为石城砚的复兴而殚精竭虑奉献的艺术大师。这就是我们文章的主人公—痴砚堂堂主江华基先生。

天命之年,投身砚学

江华基,1942年生,江西石城县人,雅称“痴砚堂”堂主,自幼酷爱诗词及工艺美术。集赏石、砚刻、泥塑、木雕、诗、书、天然石画于一堂,是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会员,中国根艺美术学会会员,中国石艺美术大师。其“痴砚堂”为独家品牌。曾多次应邀参加北京、杭州、福州、南昌等地博览会,作品入选“中国当代书画家大典”。荣获“金奖、银奖、铜奖”二十余项。其中“江山一统砚”获得刘开渠杯金奖及江西省特别贡献奖。诗词作品入选《中国当代诗词艺术家大辞典》等五部典书。人民日报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、江西日报、地市、县等新闻媒体作过多次报导。因石城天然石画砚(简称石城砚),色彩丰富、花纹奇特、酷似中国画,识者人见人爱。作品已为国内外爱好者、收藏家收藏。

1991年石城砚石重放异彩的消息传开后,已客居上海10年之久,从事商业采购的江华基欣喜若狂,如获至宝。尽管这时的江华基已近天命之年,但他并没有向命运低头,强烈的赤子之心和对艺术的无限热爱,使他义无反顾地投身到石城砚的恢复挖掘工作中。1992年4月,他把石城石及自制石城砚带到北京,先向曾振仁军长(石城籍老革命)报告,曾军长十分高兴,说:“家乡有这么好的砚石,你又喜欢做,一定要努力把石城砚做好。你年纪也不轻了,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,希望你能坚持做好“。曾军长即书墨宝一幅赠江华基,以资鼓励。再又把石城石及自制石城学生砚送另一行家鉴定为上乘制砚材料,并送给他几本制砚书籍。江华基深知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这个真理,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漫漫的访师学艺之路。也是从1992年4月开始,江华基足迹开始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。他先后到红丝砚厂、歙砚厂、玉山砚厂等实地考察学习;还多次在上海拜访陶昌鹏大师;至1998年他又毅然携次子拜福建长汀著名民间雕刻师曹新礼为师,(当时他在石城行艺已十五年)。潜心研习雕刻技艺,刀耕砚田不辍。但真正改变他一生命运的是六下中国砚都—肇庆,访师学艺的传奇经历。

六下肇庆,砚都淘宝

如果没有名师的点拨,何谈把制砚功夫提高到一个新境界,更何谈得起石城砚的复兴和发扬光大?“名砚端为首”。经过反复思量,1995年春江华基毅然决定南下砚都—肇庆,访师学艺。毕竟肇庆跟石城相隔上千里,这时的江华基孤身一人至此,恰是人生地不熟,再加上语言欠通,真是“老虎咬蓑衣,无从开口”。

访师无门的他心急如焚,不知所措。在肇庆奔波几天无果后,他开始辗转到广州的一位工艺美术界的朋友那里。朋友听了他的经历后十分感动,立即把他珍藏的一份介绍端砚的资料送给江华基。端砚制作大师柳新祥治砚的感人故事使他眼前一亮,心中燃起了无限的希望。“就这样贸然去拜访,柳新祥大师会接纳这位不速之客吗?”江华基又开始陷入了深思。最后,他鼓起勇气,认定大师必是海纳百川的人,不妨去拜访一下。他又一次踏上了肇庆的旅途,终于在端砚文化村—白石村的村口见到了名家柳新祥。真如他想象的一样,柳先生为人热情大方,乐于助人,为艺术无私奉献。经过一番深入的交流之后,如期所料,他带过来的问题解决了一半。毕竟,中国砚都是一个名师荟萃,大师云集的地方。江华基怎么会错过这学习的天赐良机呢?经过电话联系后,他又马不停蹄地拜访了端砚制作的“泰斗级人物”黎铿大师,自报家门,呈上石城石,请求指点迷津,黎大师的慷慨教诲,使他受益匪浅。接着他又拜访了另一制砚风格的大师梁宏健,启示多多。十几天忙碌下来,江华基是硕果累累,学习了端砚制作全过程。

肇庆旖旎的风光,深厚的人文气息,热情好客的风俗习惯,使得初到砚都的江华基倍感亲切和温暖。每到夜深人静,他却久久未能入寐,更多是感慨赞叹。砚都的大师们,对一个外地名不见经传的小砚种的陌生人,没有门户之见,没有防备之心,直舒胸意,一针见血,不吝赐教。他想这就是肇庆大师门的高尚品德、宽广的胸怀、助人为乐的情操,也是大家的风范。使人感动,使人难忘。自此之后,江华基与肇庆结下了不解之缘,先后五下肇庆。

第二次是1995年秋,江华基了解怎样制作规格砚及古玩砚又购买整套工具。第三次是1995年冬,考察锯石机。第四次是1996年春,运回经自己改进的锯石机。第五次是1996年冬,学习端砚设计与雕刻风格(2000年他次子来过一次肇庆)。第六次是2009年夏,应邀参加首届中华砚文化学术研讨会,与众位领导、专家、学者共同研究,解决新形势下砚文化的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。

砚都盛会,满载而归

2009年5月22日至25日,来自国内外的20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砚都,参加首届中华砚文化学术研讨会,共同研讨中华砚文化的丰富内涵,切磋制砚工艺,交流砚文化的保护与传承、发展与创新。

江华基把名不见经传的小砚种,带上了中华砚文化研究的最高舞台,他为之奋斗了十八个春夏秋冬。但在研讨会上他仍谦虚地说:“在研究砚文化方面,我还是一位‘小学生’,这次来肇庆是‘访师学艺’的。”的确,通过这次盛会江华基受到了很大的启发,满载而归:

其一,坚持继承与创新。万变不离其宗。就是说砚字不能丢,更要有砚味,离开砚字就不成为其砚,它就是赏石.或石雕。当然,平板砚不在此例。

其二,在创新的基础上,努力增加砚的文化艺术内涵,使它集书法、绘画、雕刻、篆刻于一身。使它成为有说法、有意境、有情趣的文化艺术珍品。使人一看就感到震撼,趣味无穷,爱不释手。创新也包括“天人共创”、“秀出天然”。

其三,他最敬佩的是:中国文房四宝协会、肇庆市人民政府。高瞻远瞩,以非凡的气魄,以战略家的敏锐目光审时度势,及时召开了这次研讨会,为砚的现状把脉、开方、定位,实属明智之举,也关系到砚文化的传承、延续、发展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,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。砚都毕竟是砚都,肩负起了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,起到了领头示范的作用。

复兴之路,渐露端倪

石城砚“复兴之路”如何?石城砚如何发扬光大?江华基深刻的意识到必须靠“两条腿”走路,一是要靠优质的石料和精湛的技艺,二是要靠宣传推广。在国内知名的展览、交流等专业性会展,在名家、大师的堂前展后……无不留下他忙碌的身影和辛勤的汗水。2000年中华“世纪之光”全国书画艺术大展上,中华诗词学会会长、国家文物局原局长、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孙轶青先生认真观摩了石城砚后感慨地说:“我看过很多地方的砚台,有的砚好看不好用,有的砚好用却不好看,而你们的砚台好看又好用,两者兼优,与其他四大名砚相比毫不逊色,可称得上是‘中国五大名砚’之一。”功夫不负有心人,他的作品在国家、省、市各级专业展评中屡获殊荣。例如:2005年10月“纪念中国根艺20周年暨中国根石精品展览会”上,一方“江山一统”石画砚荣获金奖。2009年5月,他又把石城砚带上了砚文化研究的最高殿堂—首届中华砚文化学术研讨会,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接受这一年轻的砚种。如今,石城砚的芳踪遍及全国20多个省份以及新加坡、泰国、澳大利亚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,不少爱好者,更是慕名而来寻宝。

宝剑锋从磨砺出,梅花香自苦寒来”,江华基在制砚的道路上,坚韧不懈的跋涉了将近20年,没有绚丽的舞台、没有璀璨的灯光、没有似锦的鲜花,他用微笑面对困难,用勤奋来开拓未来。他致力于传统技法的继承,创新和发展,坚持深入生活进行创作。在永无止境地艺术道路上苦苦追求,奋斗不息,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。他创作了大量的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个人艺术技巧完美结合的作品。20年对一个年过五旬的人来说,已是落日前的余晖;但对一个年轻的砚种来说,却是春日里的一场甘霖。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,江华基带着他的石城砚,在“复兴之路”上乘风破浪,正一步步驶向光明的彼岸。

  向上  
首页-石城 痴砚堂